1月3日,分享通信尚·5G新商業論壇在北京盤古酒店成功舉辦。在論壇上,中國移動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劉建軍發表了5G應用探索與實踐的演講。
劉建軍回顧了通信技術演進的歷程,總結了從1G到5G通信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從大哥大到現在全連接的5G,通信技術走過了精彩的發展歷程。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5G將賦能多個行業,形成新連接、新應用、新產業、新生態。
劉建軍總結,5G將有多個新特征和新能力。其中第一個新能力是切片能力。劉建軍指出,網絡切片包含無線切片、傳輸切片、核心網切片,具備資源隔離、功能定制、質量保障三大特征。面向行業,網絡切片可以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專網”能力,承載大流量和低時延服務。第二個新能力業界廣泛關注的邊緣計算,5G邊緣計算實現云網融合,具有數據安全、降低時延、節省傳輸、能力開放等優勢,助力行業數字化升級。5G還具有較強的安全能力,包括增強的接入安全、全新的功能隔離、強化的基礎設施安全等。
運營商正在成為5G改變社會的主力軍,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劉建軍介紹,中國移動提出5G+計劃,主要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個是5G+4G的協同,通過協同實現5G的內驅動能力。第二個是5G+AICDE,即將5G作為接入方式,與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現5G融合的外延能力。第三個是5G+生態構建,通過5G網絡與無人機、機器人、AR、VR、高清視頻等的結合,更好地實現5G與行業應用的結合。最終實現5G+X,賦能各行各業,這也是5G+計劃的第四個方面。
隨后,劉建軍介紹了中國移動在5G+方面的一些探索,他表示,5G+賦能不同的行業存在一定的差異。第一個差異就是場景上的差異。未來5G是多樣化的,類似于港口、醫院、園區都屬于局部化的場景。從廣域來看,民航客機、智能電網、智慧城市場景等對5G都有更高要求,在具體場景方面也有不同的覆蓋要求,對網絡性能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個性化需求比較明顯,有些需求需要打包服務方能滿足。
中國移動在5G+的探索上進行了廣泛嘗試,發布了一系列白皮書、應用案例。劉建軍對中國移動在5G業務領域的案例和嘗試進行了分析,包括5G+視頻、5G+VR、5G+工業物聯網、5G+能源、5G+交通等,比如中國移動和南方電網基于5G的低時延、高可靠,開展了基于5G的智能電網試點項目,采用了網絡切片等技術,進行了智慧電網測試,也提出了5G切片聯合智能電網的應用。這些項目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劉建軍最后總結,在5G+X方面,各行各業對于未來應用的需求差異非常大,5G可以為社會貢獻巨大的價值。第一,可以用5G促進生產方式的升級,實現生產過程的無人化、智能化和定制化。第二,5G可以帶來普通百姓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可以通過5G多樣化的終端獲得身臨其境的業務體驗,隨時隨地享受高品質的服務。第三,通過5G賦能各個行業促進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包括政務、治安、環境、公共服務的精準化、及時化和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