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中國經濟的成功,源自于過去改革開放30年中國制造的成功。香港在過去多年來處于領先地位,同樣得益于中國制造,“前店后廠”的模式讓香港受益頗多。徐少春認為,多年來,香港企業不斷在珠江三角洲區域設立工廠,原材料的采購在廣東,但是銷售和研發在香港,這種現象被形象地稱為“兩頭在外”模式。在此過程中香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代表著資本和貿易的平臺。
在中國制造成功的過程中,過去香港一直扮演著橋頭堡和出??诘闹匾巧?。金融危機后,企業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內地企業一直思考的問題是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進行改變。徐少春提出,香港應該成為內地企業國際化的內在動力,或者是增長的新引擎和發動機。除了提供資本運做和貿易方面的幫助外,香港還需要培養懂得運營和管理的高端人才。
在通過香港實現國際化的進程中,金蝶是一個成功的案例。2001年,金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005年轉到主板市場。得益于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以及多次成功融資,使得金蝶不斷獲取成長動力,實現快速發展并成為亞太地區管理軟件龍頭企業。金蝶正在高調進軍海外市場。不久前新加坡研發中心的成立是金蝶向重要戰略區域擴張的最新舉措。金蝶的目標是,三年內做到亞洲ERP市場第一。
“內地企業國際化過程中,普遍面臨既懂國際通用語言,同時對海外營商環境非常了解的運營和管理人才匱乏的尷尬局面。如果在此轉變過程中,香港能夠抓住機遇,成為國際化運營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必然會成為香港新的增長動力。”徐少春表示,新的經濟形勢下,香港應該成為內地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管理和運營的人才基地,成為內地企業國際化的發動機。
- 上一條:金蝶六年蟬聯中小企業市場占有率第一
- 下一條:“中國管理模式”土壤已成熟